南雪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野史

爸爸教育儿子放羊从不写作业到乖乖写只差一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4]人次

刻意的“苦难教育”就是父母对孩子耍流氓。

近日,一条7岁女孩因不想写作业,被妈妈带去放羊崩溃大哭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发布后小女孩妈妈称,回家后女儿非常听话,自己乖乖写作业。网友也纷纷表示,现实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就是因为感受到了生活的苦,才好好念书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父母刻意制造的“苦难教育”,这是父母认知带来的错误,却让孩子去承担苦果。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父母都有一种信念:孩子要先吃苦,才能懂得现有的甜。

这完全是耍流氓,变相的制造听话的孩子,用“我都是为你好”的滤镜来洗白控制的手段。你以为的“苦难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惩罚手段,孩子之所以听话,不过是面对惩罚后选择的一种自保手段,这和你狠狠打一顿的效果其实差不多。

刻意的“苦难教育”≠苦难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苦难教育?《荷马史诗》中说:“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苦难教育并不是指苦难是财富,而是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和方式才是财富。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这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苦难,甚至是绝望,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在了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侥幸活了下来。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冰天雪地中,空着肚子,穿着漏水的破鞋,满脚冻疮,被狱头推搡、打骂着,走向筑铁路的工地。

对维克多·弗兰克尔来说,当时犹太人身份赋予的苦难可不是财富,而是魔鬼。书中记录刚开始他满脑子恐惧:“晚餐”会不会多几颗豆子,等会儿会不会被拨到一个残忍的管工手下,脚下这双 “鞋”还能支撑多久……

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些想法,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毫无用处,只会让自己更担惊受怕,于是脑筋一转,开始从职业角度分析自己的处境,从专业角度研究自己的精神状态。将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苦难中的人们找到能活下去的信念。

这才是真正的苦难教育,放在孩子身上,有点类似教育上的“自然后果”,你做出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从结果中反思、修正。例如,你不写作业,就要承受老师的批评,你如果不想被批评就要完成作业。

而刻意的“苦难教育”是,父母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却先制作一个坏的结果,但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变相惩罚。就拿开头的新闻来说,小女孩不想写作业,想放羊,好,妈妈让她去放羊,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她完成不了的任务,放羊变成了坏事。

惩罚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孩子屈服于家长的权威,你不听话就去放羊,你不想放羊就要听话,这就类似于你不听话,我就不给生活费、零花钱一样,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表面服从,但也让孩子误以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从而降低安全感以及自我价值。

另一种则是孩子反叛,拒绝听从家长的指令,你让我放羊,我就放羊,坚决不服输。这两种结果都是父母不愿面对的。

千万不要让孩子把苦难教育和受虐心理合二为一,因为苦难教育容易让我们把苦难审美化、道德化,而受虐心理的反逆则是施虐心态。生活本来就很苦,没必要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苦。

美好再多都嫌少,苦难再少都嫌多在今天,你愿意让你的孩子接受苦难教育吗?

法学博士后陈少文教授在《心能转境》一书中,是这么回答的的:这个时代为什么要刻意让她接受苦难教育呢?与其培养她对苦难的承受力,不如提升她对幸福的感知力。我们不是无法吃苦,而是不知道自己幸福。

怎样才能提升孩子对幸福的感知力呢?

1、让孩子做一个乐观的人

有的人几乎遇到任何事情都会积极乐观,但也有的人即便是处在最有利的环境中也还是会担心焦虑。前者就比后者活得快乐、幸福,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好的方向思考,那他的心态就会更好,遇事冷静、更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也更容易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者”。

培养孩子做一个乐观的人,从小事入手,多聊孩子得到的、在孩子面临问题时,引导孩子从好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做一个能给自己幸福的人。

2、适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满足孩子的需求算不算娇惯孩子?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爸爸的回答:带孩子参加婚宴,饭店里面有投币游戏机,很多孩子想玩,家长都不同意。但他却带着孩子花了200多块钱,最后只赢了几个溜溜球。他被亲戚吐槽太娇惯孩子了,这个爸爸却告诉众人,自己孩子一年也不会玩一次,花200多块满足一下孩子的愿望不算娇惯。

记得在网上看过一个女孩说,自己刚工作发第一个月工资时,在橱窗中看到了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连衣裙,但是因为现实原因没有买。这个遗憾一直伴随她到今天,即便是现在早已能买得起,但那种欣喜的感觉不在。

所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适度地满足孩子需求,让孩子体会别人带来的幸福,也很重要,只有孩子体会到这种幸福,他才能去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幸福的人。不要为了所谓的“穷养”锻炼孩子,把孩子养成“心穷”的人。

3、多赞美,少批评

多赞美,少批评,学着去认可孩子的一切、多表扬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去看细节,从言行中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在遇到问题时,多用正面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办法。一个人只有在有爱的环境中才能学会自尊、自爱,才能感知到幸福。

想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美好,而不是苦难,没人喜欢痛苦。我们要的不是对痛苦的承受力,而是对幸福的感知力。让孩子明白写作业的幸福,不是让孩子体会放羊的痛苦来体现的。

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

长江丛刊官网

数字通信世界官网

体育画报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