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打仗讲究仁义最后却因仁义而败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1日 点击:[15]人次
宋襄公打仗讲究“仁义”,最后却因“仁义”而败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宋襄公到底是仁义还是愚蠢?
一直以来,宋襄公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笑话。这个笑话的起因是宋与楚之间的一场战争:泓水之战。《左传 · 子鱼论战》里记述得清楚:宋楚对垒。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在渡河。宋国的司马子鱼进言:“敌众我寡,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下令进攻。”宋襄公说:“不行。”稍后,楚军渡河完毕,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回答还是“不行。”襄公的理由是“不鼓不成列”,要堂堂正正地对战,不占人便宜。结果等楚军摆好了阵势,宋军才发动进攻,大败。宋襄公在战斗中大腿受伤,六年以后死在这个腿伤上面。一直以来,人们都讥笑宋襄公的迂腐,也有人奇怪他怎么会也进了春秋五霸的行列。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或许能够读出一些新的意思来。
宋襄公姓子,名兹甫,是宋桓公的太子。子姓,今天几乎见不到了,但以前曾经很显赫,是商朝的国姓。宋国,是商朝的遗民。周朝灭了殷商,并没有斩尽杀绝。周武王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管理商朝的遗老遗少。到了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时,武庚叛乱。平叛之后,周朝仍然没有斩尽杀绝,而是改封了纣王的庶兄微子。这就是宋国的开始。宋国不仅因为是殷商的后裔而封国,而且级别很高,是五等爵里最高的公爵。
但是面子归面子。因为是被灭的前朝,加上有武庚叛乱的前科,商人的宋国从一开始就是在周围一大圈姬姓国的严密监视下苟且活着。西周分封时,各个国家都很小,基本就是今天一个县的样子。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吞食兼并他国的土地。齐国、晋国、楚国这几个大国动手早,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但是宋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一直都很憋屈。
如果宋襄公不举“仁义”大旗,这场战争会怎样?
面对强楚,齐、晋等大国与它交手都未讨到便宜,何况宋这样一个小国?所以在泓水之战中,即使宋襄公采纳了目夷的建议,趁敌人渡河一半时出击、趁敌人阵势未摆好时出击,取胜的可能性也不大。这一战是宋襄公出于维护面子而进行的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役。指导他行为的是根深蒂固的“贵族精神”。
宋国乃殷商后裔之封地,受周天子赐予的“公爵”之位。别看他地盘不大,国力不强,但实属前朝正宗血统,三个“公爵国”之一。那些比他强大的国家,如齐国是“伯爵”,而楚国是“子爵”,爵位比宋国低得多。所以,宋国国君从骨子到行为,都体现着“贵族精神”。
尼采曾经说过,贵族最重要一个精神就是自尊的精神。这种“自尊”是对自己尊严的维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所以在立身处世中要讲原则、重规矩,时时处处符合“礼”。尤其是在春秋时代的上层社会中,贵族们尊“礼”行事。边界甚至可以不驻军,贵族们放心在居所内饮酒享乐。如有战事发生,自然敌方会通报,双方约定时间地点,不会不宣之战搞突然来袭。即使在战场上,也有“战争礼”可循。
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的:“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既然无法战胜敌人,不如维护作为贵族的尊严,合乎礼义,顺乎我心。这就是宋襄公说的,如果靠不仁取得了胜利,那就不叫胜利了。只是宋襄公幼稚了,他的思想不够与时俱进。他身处的春秋中期已经被孔子视为“礼崩乐坏”,孟子也曾说:“春秋无义战”,单靠个人的修为想取得战争的胜利绝无可能。
随着历史的发展,“兵者,诡道也”这种思想成为战争的基本思维。所以隔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我们笑他的迂腐、笑他的教条主义,实质上是我们没有弄懂这个殷商后人为自己留下的最后一抹贵族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