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都说四岁能让梨的孔融最后是死有余辜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9日 点击:[9]人次
为何都说四岁能让梨的孔融最后是死有余辜?
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可以说是名门之后。年幼便才思敏捷,后被称建安七子,东汉时期知名文学家,这是正面形象的孔融。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这里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们吃。”我是哥哥,我比弟弟大,所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长幼有序、温顺谦恭的时代。有着这样的行为思想的孔融,出名是必然的。使得他的名气更上一层楼的是他的其他三件事。
网络配图
像孔融这样高调的,找点理由简直易如反掌。他曾经鼓励人们在饥荒时,如果自己的老爸不可爱,又只剩一个面包的情况下,不妨把这个面包送给素不相识的路人甲,让自己父亲爸饿死。他还说过,父亲对子女有什么恩惠可言?他的本意只不过是发泄情欲罢了。母亲对于子女来说也谈不上多伟大,好比一个盛放东西的瓦罐,子女生下来就如同东西从瓦罐里倒出来,难道还要给瓦罐写感谢信,侍奉瓦罐终老?
这些话,在现在看来都够出位,更别说以孝治天下的三国,简直是体贴地为曹操杀他制造理由。于是,曹操为这个推崇忠孝的孔子的后人制定了罪名,不忠不孝,理直气壮地杀了他。
以忠孝礼义出名的孔融最后却这样以不孝的名义被杀,也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