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娃三岁宝宝智慧养娃分3阶段三岁宝妈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6日 点击:[4]人次
文|全文共1847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最近和朋友小可约着一起吃饭,大家在生完孩子之后,就很少有这样闲聊时间。在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小可的性格柔和了很多,言语之间也没有那么咄咄逼人。要知道上学的时候,小可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嘴不饶人。我笑着问她:“是什么让你学会了收敛锋芒,难道是生活吗?”
她一本正经的回答:“是孩子。在带娃的这三年里,我感觉不是孩子在成长,而是我自己。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但是我们家真的是在战斗中一步步走来的。”
听完小可的蜕变经历,我真心佩服她的努力和改变,是一个好妈妈的典型。她在跟着孩子的脚步一点一滴的学习和成长,基本是经历了和谐—战斗—和好的阶段。我总结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让新手宝妈的育儿道路能够走得更顺畅。
和谐阶段:2岁之前
小可的宝宝其实是个很乖的小男孩,现在三岁多。在孩子小月龄的时候,用大家话说,就是比较好带的娃。因此小可在这个阶段并没有意识到孩子不乖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的生活作息,饮食规律,穿衣吃饭的问题上。
A、哺乳期
孩子是在一岁半的时候断的奶,在断奶前的日子里,小可忌口的程度堪称典范。不喝一口饮料,不吃一口辣椒,不吃一口冷饮。只为了不要影响到宝宝的奶水质量,让孩子的身体健康
B、辅食阶段
从来没有下过厨房的小可开始学着给孩子做辅食,每做一步都要咨询宝妈群有经验的妈妈们或者自己上网查资料来确认。一岁之前,孩子没有吃过一口含盐的食物,家人总是说小可带孩子太仔细了。但是鉴于小可态度坚决,家里人也没有谁敢喂孩子随便吃东西。
育儿心得:该坚持的科学育儿理念需要坚持,妈妈不徘徊,家人才能认可你的带娃方式。
战斗阶段:2岁到3岁
最难熬的是这个阶段,宝宝两岁之前一直乖巧听话的状态让全家人都非常满意。但是从两岁开始,孩子就开始吃饭不好,睡觉不好,突然发脾气,总是把大家搞得措手不及。孩子不乖的行为引发了小可的暴脾气,开始家庭长达一年的战斗阶段。
1、扔东西
刚过两岁生日的宝宝总是会在堆积木的时候,突然生气把所有积木都推到地上。
这个时候家人总是会说:"宝宝这样做不好哦,不可以乱扔东西。"但是孩子却扔的更加频繁,直到有一次小可终于忍不住打了孩子的手。
宝宝从来没被揍过,瞬间哭的撕心裂肺,然而之后还是会扔。只要孩子一扔东西,她就会打他的小手,管教效果甚微。从此小可就开始了一看到孩子不乖,就想要动手打他的阶段。
2、不好好吃饭
宝宝之前一直自己吃饭很好,突然就开始不好好吃饭,不喂不吃,眼瞅着身上的那点肉肉就快掉完了,人人都说这孩子怎么瘦了。小可就开始着急了,想要训练孩子的吃饭态度,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宝宝没少挨揍。
直到小可有一次抬手准备打孩子,却看到了孩子躲闪的眼神,她才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深夜小可睡不着,在网上搜了两岁宝宝扔东西是为什么,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进入了“可怕的两岁”。小可细细的回想了宝宝的行为,确实是这样。
育儿心得:两岁开始,是孩子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开始适应世界的阶段。建议宝妈们提前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成长必经阶段。比如“可怕的两岁”、“秩序敏感期”、“空间敏感期”等特定的发育阶段,不要等到孩子受伤害了才后悔不该脾气暴躁。
和好阶段,三岁开始
小可开始大量的阅读育儿知识,比如《童年的秘密》、《游戏力》、《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等专业育儿书籍。在了解了孩子的成长阶段以及育儿心理之后,小可就开始下意识的学着与孩子相处,开始了从战斗阶段往和好阶段过渡。
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到了午睡时间,孩子躺床上两小时却不睡,家长的怒火往往会被点燃。但其实家长应该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不睡?是上午没有把精力消耗够,还是大脑神经过于活跃,无法入睡?而不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暴躁,而一顿训斥逼迫孩子睡觉。
其次,放下父母权威。这种“权威”其实是存在于大人的潜意识里的,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用"权威"和孩子相处。父母希望你乖乖吃饭,你就不应该有别的意见,因为我是大人,我懂得多。小可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但之后就换了一种沟通方式,与孩子平等沟通,性格也逐渐柔和了起来。
最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与孩子和好。孩子是不会记仇的,但这不代表家长可以忽略孩子的感受。如果你已经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因为愤怒揍了孩子,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抱歉。
枕边育儿寄语:
文中的小可是一位称职的妈妈,当她发现自己育儿中的问题,就会及时想办法去解决。当妈妈是很难的一份工作,想要做好,需要每时每刻的学习和实践,并且及时做好调整。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的育儿困惑,和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携手前进。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往期回顾:
AI时代的育儿反思:家长眼中的“缺点”,正是孩子立足未来的武器
“丧偶式教育”VS“诈尸式教育”,让宝妈很受伤,孩子更难过
“你的育儿观念正确吗?”这些理念上的误区,家长应谨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