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雪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曹妃甸汽车工程车电器维修秦皇岛工务段小黄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5]人次

11月25日凌晨5点,城市未醒,初冬的唐山街道空旷,两束刺眼的汽车灯光穿透薄雾,很快就消失在黑暗的城市里。载着铁路秦皇岛工务段唐山探伤车间十几名探伤工的工程车一路向南,奔向70公里外的作业地点唐海南站。

“今天我们要利用三个小时的天窗点,对曹妃甸港线45公里的钢轨进行探伤作业,从车间到作业地点有70多公里的路程,再加上今天天窗点是7:40开始,为了不耽误作业计划,我们工区两名家住唐山古冶区的职工,昨天晚上就住到了工区……”唐山普轨探伤工区工长李琨在工程车里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说。

“现在已进入冬季,白天和晚上的温差也较大,此时钢轨最容易发生折断,是保证钢轨安全的关键时期,一刻也不能马虎和松懈啊!”李琨说。

唐山探伤车间担负着津山、七滦等13条主要干线450Km钢轨、277组道岔、1415个焊缝的探伤任务。探伤是工务系统保证钢轨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早在今年入冬前,这个探伤车间就针对冬季钢轨探伤的作业特点,多次召开会议向探伤工们宣讲安全形势加强思想引导,同时,他们人人签订《保证钢轨安全个人承诺书》,将安全责任和压力层层传递到每名干部职工。在此基础上,车间干部和技术骨干对管辖的设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划分出重点探伤地段,对这些地段采取缩短探伤周期的方法来保证钢轨安全。

“小心点,要轻拿轻放,这可是上百万的探伤设备啊。”6:50,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终于到达了今天作业的起点。李琨一边帮助探伤工们从另一辆汽车上卸双轨探伤车的各部件,一边叮嘱说。

7:40,天窗点命令下达。在一帮生龙活虎的探伤工们搬运下,不到10分钟,原来在铁道线下平地上的一堆“零配件”被搬运到铁轨之上。安装车轮、车架、调试电脑……瞬时间如一辆微型汽车一样的黄色电驱动双轨探伤车在探伤工们娴熟动作下组装完毕,即将担当今天的钢轨探伤重任。

嘀嘀……清脆的笛声响过,两台双轨探伤车分别在上下行线路上缓缓启动,探伤工们各司其职开始了今天紧张的钢轨探伤作业。

在现场李琨介绍:“这两辆被我们探伤工昵称为‘小黄蜂’的黄色电驱小车,真正的名字叫RT18—D型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2018年下半年,为适应铁路快速发展对线路设备维修保养质量的需要,秦皇岛工务段在唐山、秦皇岛两个探伤车间开始配属双轨探伤车。三年来,双轨探伤车成为秦皇岛工务段管内最关键的钢轨探检工具。在一个天窗时间段里,双轨探伤车每出检一次就可检查20多公里的线路,大幅提高了探伤检查效率。”

在现场记者了解到,这种双轨探伤车是由走行部分、检测部分、分析部分三部分组成。走行部分由电力系统驱动,电动机传动车轮运行,探伤车在钢轨上行驶速度最快可达25km/h。检测部分位于小车底部两侧,通过发射超声波,完成对钢轨病害的检查。每个探轮都有9个通道,完全覆盖钢轨的外表。分析部分是探伤车的大脑,车上的硬件主机系统与电脑进行匹配,通过大数据运算,将超声波数据及时反馈到电脑屏幕上,检测人员通过对波形的分析,可以准确查找出钢轨缺陷。

李琨说:“这种双轨探伤车和以往探伤检查仪相比有三大优势。双轨探伤车左右探轮上各有9个探伤通道,能够全方位覆盖钢轨检测区域,对伤损定位更加准确。与传统探伤仪相比,双轨探伤车有效检测距离范围更长,一个天窗时间段可检查20多公里的线路,是以往使用传统探伤仪作业效率的3倍。利用双轨探伤小车进行探伤作业时只需要4人就可以完成作业,比传统8人一组的探伤检查,节省了50%的劳动力。”

“双轨探伤车功能虽然强大,但整体重达240公斤,而我们每天的作业地点大多是高路基,每次作业前后我们都要抬着这个大家伙,这可是体力活啊。”唐山普轨探伤工区青年探伤工张少逸说。

“天窗”时间分秒必争,探伤工陈龙和徐栋坐在双轨探伤车上表情严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显示器上的钢轨反馈来的波形。

“停车……”9时30分许,紧盯着钢轨探伤波形变化的徐栋,发现了焊缝异常波形。大家立刻下车,陈龙熟练地卸下普轨探伤仪和多功能探伤仪进行双重复核,只见他一手拿探头不断在焊缝处来回挪动,眼睛紧盯着屏幕,表情严肃认真。15分钟后,他缓缓站起身来,刚刚还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原来是“虚惊一场”。

“探伤作业需要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时刻保持清醒,我们的工作战场就在线路、道岔上,对正线检查、股道及道岔的检查探伤,时刻注意波形的变化,现在到冬季了,气温比较低,钢轨应力也会随之变化,钢轨的小伤也可能造成大事故,因此我们发现异常波形就要复核确认,绝对不放过一个可疑之处。”徐栋说。

“小黄蜂”一路向前,探伤工一路分析,阳光透过铁道线两侧的芦苇,碎金般洒在探伤工们刚毅的脸上。10时40分许,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驰骋”,他们终于到达了作业终点,圆满地完成了今天的钢轨探伤作业任务。

“探伤跟别的工作不一样,不管酷暑严寒,探伤周期和探伤质量都必须保证。双轨探伤车让我们探伤工从‘赤脚医生’变成了‘现代医生’,现在我们可以坐着给钢轨看病了。”探伤工张宇思自豪地说。

(通讯员张晓楠、马勇 燕都融媒体记者呼延世聪)

中国航班官网

中国物流与采购期刊

今日财富杂志

新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