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一生被义气与完美主义贯穿他最后为什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1日 点击:[21]人次
屈原的一生被义气与完美主义贯穿,他最后为什么会自杀?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屈原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前278年,在秦军猛烈的攻势与强硬的外交之下,楚国先是失去上庸、汉北,后又丢掉郢都。大难临头,唯恐性命不保,楚顷襄王带着一群贵族仓皇逃难。
唐玄宗李隆基在兵临城下之际,也选择了出逃;靖康之变中,宋徽宗第九子赵构亦是南迁建立南宋。于理,留下了东山再起的可能,于情,却是狼狈不堪。
完美主义的屈原,第一个接受不了。
再来看他的完美主义。
猜测人的性格,无外乎两个途径:言,行。
言,可看诗词歌赋,行,就要研究政绩了。
碍于一路跌跌撞撞,还未正式出手,就被奸臣或者官方制止,所以 屈原人生中真正拼尽全力做的,唯有变法。
包含六个方面:1,奖励耕战,增加赋税和装备。2,推举贤能。3,增强君臣和老百姓之间的联系。4,禁朋党。5,赏罚分明,贵族犯错与庶民同罪。6,用法律遏制贵族的投机和巧言令色。
不难发现,屈原的变法致力于使国家变好,实质上则试图冲破根深蒂固的社会风气,即世族大家垄断资源,不思进取。
清代末年的戊戌维新,也是打破既得利益者的美梦,遭受权贵疯狂反噬,不出百日,维新破产。
于是,我们知道,改革都是一点一滴缓慢进行的,而在封建社会中,手无兵权的学子推行改革,无异于飞蛾扑火。
可是屈原还是做了,不仅做了,还是背负着贵族大家的仇恨,为楚国设计出一个诺大的蓝图。这即是完美主义。
再回到文章的开头,楚顷襄王的逃亡,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要看到,彼时楚国已经失去大面积的土地,即便能够东山再起,也损失元气,无法恢复昔日盛况了。
在这片土地上,屈原曾来往各国使臣之间,也曾用变法耕耘,齐国礼贤下士,开辟学子风华;秦国商鞅变法,系统飞速运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队强悍无比。屈原规划了国家的方方面面,也期待着一个改变。然而结局是,不得善终,连大王都盖着头逃跑了。
他能不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