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雪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

jimmy老师育儿透过阿德勒心理学看儿童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3]人次

阅读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和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等书籍,对如何理性平和教育孩子有了一些心得,这里做些摘录和评注,与朋友们共享。

一、与孩子建立“横向关系”,平等是最大的关爱,信任是最大的鼓励

1.控制怒火,愤怒是迫使无法抵抗的孩子屈服的拙劣手段

有一位来访者,是位要强的40岁职业女性”“对孩子会有控制不住的怒火,总想掌控孩子的一切。

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表达愤怒是拙劣的手段,是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

2.平等待人,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人来真诚相对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任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否想要真诚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起那种信赖关系。

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

——一味苛责只是为了彰显家长的权威和强大,过度拘泥于谁是谁非,而忽略了情感的沟通,最后往往是赢了理、远了心。

二、做到“课题分离”,不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3.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擅自强加自己的意志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了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

命令孩子“好好学习”,也许是出于善意,但结果确是妄加干涉,按照自己意思去操作对方。

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背负了太多不该背负的,对家长是“包袱”,对孩子是“禁锢”。

4.抛弃赏罚教育,真诚鼓励和耐心帮助是孩子坚强的臂膀

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对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父母如果一味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如果这样的话,孩子甚至都不愿与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适当的援助。

关于育儿活动,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是否定赏罚教育,不可以批评与不可以表扬。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表扬或批评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目的都是操纵,都是纵向关系,而不是横向关系。横向关系是平等关系。通过“援助”实施鼓励。

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具体就是不去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让孩子知道“我很好”,不如让他感到“我有用”

三、肯定孩子的“存在价值”,坦然接受差异,积极引导帮助

5.走进内心,正面引导,防止陷入“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希望特别优秀和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为了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也就是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是一种不健全的态度。孩子陷入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或周围的大人们会加以训斥。但是,即使是以被训斥这样一种形式,孩子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无论怎么被训斥的孩子都不停止问题行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复仇”和“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很容易联系起来,这就是在让对方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

——孩子都是希望被关注的,要多给孩子的正面行为以肯定,同时对问题行为不要过度敏感和强压制止,淡化处理和积极引导是良策。

6.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

应该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

按照理想形象做减法,会挫伤孩子的勇气。

——“行为”标准就是靠行动创造价值,“存在”标准指的是存在本身就是价值。给孩子贴上理想化的标签,这种期待包含着家长的控制欲。人生不只是负重前行,在正确的航道里,疾驰与缓行都是正确的,不强求,不趋附,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E动时尚杂志

科学咨询官网

建筑与装饰期刊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