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战役的标志性意义 腾冲战役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2日 点击:[23]人次
腾冲战役的标志性意义 腾冲战役的历史贡献
腾冲战役在亚洲反法西斯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这一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中国战场开始转入全面战略反攻。腾冲战役的历史贡献不仅于此,本文将为读者详细盘点这场战役说创造的伟大历史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1944年5月的滇西腾冲战役,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战场开始转入全面战略反攻的重要标志,创造了多项壮举和“第一”:中国远征军首次以师建制部队在腾冲展开最大规模游击战;反攻高黎贡山,创造了在“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上的山地野战记录;腾冲围城作战首开城市攻坚战之先河;腾冲成为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收复的第一座县城;腾冲战役创下首次全歼本战区所有日军的壮举。中国军民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不仅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一是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盟军在印缅战区和太平洋战区的作战,导致日本西进战略夭折,打破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企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谓西进战略,指日本企图进军印度、印度洋,在中东地区与德意会师,迫使英国屈服,再全力对付美国,这实际上是日本南进战略的延伸。日本企图实施西进战略,却被中国战场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因而迟迟不能将西进战略提上日程,最终不得不放弃。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为51个师团,其中,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中国东北13个、中国关内22个、东南亚10个,即日本陆军近7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中国的坚决抵抗使德日法西斯从战略上进行配合的企图彻底破产,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缅甸自19世纪80年代沦为英国殖民地后,一直是英国在东南亚势力范围内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沦陷,对于同盟国来说,相当于失去了在亚洲大陆的南翼屏障。
1943年10月24日,中国驻印军第38师一部,首先向驻守中印公路接壤的首端莫冈河谷的日军第18师团发动进攻,从而揭开了盟军缅甸反攻作战的序幕。12月下旬攻占于邦,取得缅北反攻作战的第一个胜利,为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3月,中国驻印军第38、第22师协同作战,在美军的配合下,攻克缅北军事重镇孟关,6月攻克莫冈,8月初攻克缅北第一大城市密支那。尔后,中国驻印军主力沿中印公路南进攻击,于11月25日攻占缅北第二大城市八莫,毙日军5000余人。
1945年1月15日,攻克瑞丽江南岸军事重镇南坎,毙日军1780人。3月8日,攻占腊戍,30日与自纳巴南下的英印军会师于乔梅。至此,中国驻印军胜利完成了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2、6、71军,第200师)、第20集团军(第53、54军)以腾冲和龙陵、芒市(今潞西)为目标,发起滇西反攻作战。经数月反复攻坚作战,于9月8日攻克松山,14日攻克腾冲,11月6日攻克龙陵。
鉴于滇西日军已大部被歼,其溃退之部已成强弩之末,且中国驻印军正向南坎进逼,中国远征军遂以第11集团军配属第53军,分三路向畹町、芒市追击作战,于1945年1月20日克畹町,遂越过国境进入缅甸追歼日军。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
以中国军队为主的缅北、滇西反攻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转折的重要一环,它同非洲、欧洲盟军的反攻作战遥相呼应,使德日意轴心国在东西方都陷入战略被动。
至1944年7月,抑留于缅北、滇西的日军达10个师团又一个独立混成旅团,这既有利于英军对印度英帕尔的坚守和对缅、中的日军出击,又大大地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压力。美国《纽约时报》1944年5月16日发表评论说,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从侧翼牵制了太平洋战区,可巩固印度,完全打破了轴心国会师中东之企图”。
由于日军在滇西的攻势被阻,自1942年夏天后,滇缅战区出现了一段相对平静的局势,这就为盟军积聚力量、部署反攻赢得了时间。到1944年,盟国的一些后基地逐次建成,各种辅助队伍亦已组织起来,作战队伍得到了休整,病号与伤员的比例由1943年的120:1下降到1944年的6:1,盟国空军几乎掌握了战场的绝对优势。这一切都为最后的反攻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是拉开了中国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全面反攻的序幕,打破了日军企图从西南封锁和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企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从1943年的下半年起,中国战场中的敌后战场开始转入局部攻势作战,迫使侵华日军逐渐进行战略收缩。
1944年4月,日军大本营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正面战场在日军的大规模进攻下,全线溃败。至12月,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大部,贵州省一部和洛阳、长沙、桂林等146个大小城市相继沦陷,日军侵占了平汉铁路中段、南段,粤汉铁路北段和湘桂铁路全线。
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与日军进行坚决的斗争,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兵力。
在日军大举进攻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改编尚未就绪的情况下,就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给日军精锐的第五师团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在国民党军进行忻口、太原保卫战期间,积极向同蒲路北段和察南、冀西出击,有力地配合了友军的作战。八路军在山西实行战略展开后,即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并依托山区不断向平原发展。
同时,新四军主力也挺进到大江南北,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威逼敌占之宁、沪、杭三角地区和宁沪、津浦等铁路线。这些作战行动,有力地牵制了敌人,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在徐州和武汉的会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42年2月18日和25日分别发出指示,特别指出: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进攻是不会松懈的,与敌人和平相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均必须经常有反“扫荡”的准备,坚决反对敌人的进攻。
尤其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敌后战场人民抗日武装取得了重大胜利。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年里,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2万余人,俘虏日伪军6万余人,争取日伪军将近3万人,缴获各种火炮百余门、轻重机枪1200挺、步枪8万余支,收复县城16座,攻入县城47座,攻克据点碉堡5000余处,收复国土8万余平方千米,解放人口1200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有力地消灭和牵制了日军作战力量,与国民党正面战场遥相呼应,成为1945年中国对日反攻作战的主战场。
三是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合作精神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总结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教训后,在地形、气候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协作,英勇奋战,不怕牺牲,连克数城,重创日军,弘扬了中国人民历史上传统的国际合作精神和民族牺牲精神。
曾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的史迪威评价说:“中国军队是极好的。”参加缅北反攻作战的美军布朗上校认为:“中国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军队,我必须向他们脱帽致敬。我愿意追随他们到任何地方。”
在攻克腾冲县城的过程中,当地百姓怎么也想不到,和他们并肩作战的竟然还有一批金发碧眼的西洋人。盟军从地面到空中都加入了这场战斗,在中国远征军部队中有一个美军参谋团,参与战役筹划;在空中,有以陈纳德为首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后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参与腾冲战役。
从1943年8月17日盟军空军第一次轰炸腾冲城内日军,到1944年9月11日的390天内,盟军空军共出动约20多次,共300多架飞机,先后在高黎贡山、来凤山、腾冲城内外对日军进行轰炸,有效减少了远征军地面部队的伤亡,摧毁了日军的大部分堡垒,杀伤了相当数量的敌军,为战役的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
随着形势的演变,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示出来。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使其无法抽调兵力用于南进,不得不让66个师团,近200万人的兵力留在中国境内。
而其沿滇缅公路对云南的进攻,又遭到滇西军民的坚决抵抗,被困于怒江以西一线。由此证明,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可以说,中国对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起了积极主动的直接推动作用。
1943年10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期间,苏美英三国邀请中国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四国宣言不仅向全世界首次宣布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而且四国还对要在“尽速可行”的时间内建立这一新国际组织正式承担了义务。
11月,中美英开罗会议以及开罗宣言,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尔后,中国作为建立国际组织的四个发起国之一,积极参加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与美苏英三国共同发起了旧金山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并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国际法的正式确认。
UDI标签GS1UDL服务平台UDI发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