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唐末皇帝揭秘唐昭宗李晔的生平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1日 点击:[22]人次
生不逢时的唐末皇帝,揭秘唐昭宗李晔的生平
生不逢时的唐末皇帝,揭秘唐昭宗李晔的生平,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意料之外的唐末皇帝
作为李唐王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晔其实原本已与皇位无缘。他是唐懿宗李漼的第七子,前头有惠安皇后王氏(原为为贵妃)所生的兄长李儇。因而咸通十四年(873),当唐懿宗病入膏肓,众臣首先推举的太子候选人就是出身更尊贵,年纪更长(实际年龄十二岁)的李儇。同年年底李儇继位,李晔则被封为寿王。
然而在那个被视为"唐政之始衰"的时代,李晔是并无机会安安稳稳地当一个王爷的。在唐懿宗和唐僖宗的昏庸统治下,"黄巢起义"于乾符二年(875)爆发。唐僖宗匆匆逃往四川,后在好不容易重回长安后因颠沛流离而撒手人寰。
国不可一日无君。唐僖宗位唯一的儿子此时太过年幼。由此许多朝臣推举唐懿宗的第六子吉王李保继位,认为论年纪论才德他都是最合适的。但在掌握了一定军权的宦官杨复恭等人的推举下,李晔最终上位,成为了意料之外的李唐新君。
二、励精图治的贤明皇帝
意外地被宦官推举为帝,年仅二十二的李晔虽有些猝不及防,但也算并未乱了阵脚。或者说,正是因为他尚且年轻,所以李晔心怀重整山河,再造盛世的雄心壮志。
于内,李晔苦心研读儒家学说,希望从中找寻到治国平天下的办法。虽然自己是在得到宦官集团全力支持下才登基为帝,但李晔也从未真正亲近这一团体。面对宦官的挟持,他联合前朝势力,屡次挫败宦官的政变。在天复元年(901)之后,困扰唐朝数百年的宦官之难终因宦官的身死人灭而终止。
于外,为削弱藩镇实力而加强中央统治,李晔还大力组建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在他发出征兵之令时,仅是在京师一带就有十万百姓相应。也正是在这样民心所向的情势下,龙纪元年(889),韦昭度奉命讨伐四川王建之乱;大顺元年(890),张濬奉命征讨割据太原的李克用;景福二年(893),李嗣周奉命征讨凤翔李茂贞……
在最后的乾宁二年(895)至天祐元年(904),李晔基本丧失反抗能力,沦为众割据势力争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穿着"龙袍"的"砝码"。天复三年(903),被挟持来挟持去的李晔才终于在朱温的控制下回到长安。
当然,身为皇帝,被臣子们如此逼迫,李晔也是有脾气的。在最后一次回到长安后,他依旧希望招兵买马,想要护卫皇室和皇权。但这先引得朱温心生恼怒,直接兵临城下,胁迫李晔迁都至完全由朱温掌控的洛阳。迁都后,朱温依然担心李晔有"小动作",于是残忍弑君,立李晔幼子李柷为帝,即李唐最后的帝王唐哀帝。
从与皇位"八竿子打不着"的年幼亲王,到被宦官匆匆扶持的末期皇帝;从反对宦官专权的热血新帝,到与节度使刀剑相向的勇敢君主;从被节度使"节制"的傀儡帝王,到被弑失国的悲情圣上……李晔有大志,有才情,却没有施展拳脚的时代舞台。除了"生不逢时",大抵也无他可作他的悼词。